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宋文娟)科技场馆作为科普教育主阵地,具有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的特点,承担着举办科普展览、开展科普活动、展示科技成果、倡导科学方法及相关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7月16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市科技馆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部署,通过建设志愿服务站点和项目化志愿服务队等形式,全域推进科普志愿服务,初步形成党建引领带动、人才保障支撑、活动丰富多彩、社会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格局。
抓实党建引领,勾画志愿服务“同心圆”。坚持党建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志愿者主动参加“亮党员身份、比优质服务、树品牌形象”活动,促进党员引领和志愿服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立志愿服务突击队,形成“党建+科普+志愿服务”格局,志愿者成为科技教育的靓丽风景线。规范志愿服务标准。加强注册建档、建章立制,做到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编号、统一旗帜“四统一”,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凝聚价值共识。从驻潍大中专院校“菜单式”遴选30多名科普志愿者,全程服务科普主展厅,年志愿服务280余天。提升志愿服务素质能力。结合岗位实际,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服务和拓展训练培训,形成多学科集成的讲解服务、安全管理、活动组织、技术维修和科技辅导“五大专业化”科普志愿服务力量。
抓实遴选招募,建立志愿服务人才库。志愿服务,活动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突出科学性、专业性和精准性,建立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人才库。建立高校学生为主的服务型人才库,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系联络,把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才选拔好、凝聚好。建立离退休科技人员为主的专家型人才库,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充实志愿服务力量。建立行业组织参与的精英型人才库,引导学术、科普团体的精英力量积极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弥补志愿服务人才短板。通过建立志愿服务QQ群、微信群、公众号,扩大志愿服务“朋友圈”,加强切磋交流,提升志愿服务能力。
抓实活动载体,吹响志愿服务“冲锋号”。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是确保志愿服务取得实效的关键。加强流动科普服务设施志愿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健全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校园流动科技馆和县域流动科技馆“四位一体”科普志愿服务体系。在校园流动科普设施项目中,组建的153名理工科教师为主的志愿服务队,推行“组团式”服务,年志愿服务600多场次,服务公众30余万人。加强志愿服务站点志愿服务。建立了38个志愿服务站点,积极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年服务公众60余万人;成立全市“小小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加强社会性志愿服务。大力组织开展免费停车、科普讲座、文明交通、校园科普、疫情防控、社区“双报到”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实现志愿服务内容更丰富,供需对接更高效,公共科技服务更均衡,科普叠加效应更明显。
(文章来源:潍坊日报)
文章来源:潍坊日报微信分身 https://www.rongdaizhi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