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铁五号线被困亲历者:水最深时淹到胸口 水中挺过4个小时

新京报讯(记者杜寒三)7月20日,李萍安见到了她过去26年在郑州没有见过的一场暴雨——水喷出窨井盖一米多高。往常坐地铁半小时就能到家的路程,这一次,她在最深时水淹胸口的车厢里,挺了四个多小时。

当天下午4点半左右,李萍安接到单位通知提前下班。当时公交已经停运,她查看了郑州地铁的官方微博,地铁5号线尚未发布停运公告,于是决定坐地铁回家。

起初,李萍安没有察觉到异样,上车的中央商务区站也并未积水。只是地铁在沿路站点停靠的时间略久:在黄河路停了十多分钟,在海滩寺又停了几分钟。最终,这趟地铁停在了海滩寺至沙口路间的隧道里。

李萍安记得当时是下午5点40分左右,她正在用手机与朋友聊天。乘坐5号线地铁下一趟列车的朋友告诉她,后边的列车在黄河路停靠了很长时间,工作人员让乘客下车出站。

差不多这个时候,地铁突然停了下来。李萍安看到司机从车头方向跑到车尾,一路打着电话,钻入车尾驾驶室。司机试图将列车开出海滩寺,列车动了一下,又停下,车轮摩擦铁轨发出尖锐声响,窗外闪过火花,车厢内的灯也闪了。

不到一分钟,李萍安所在的列车尾部车厢开始进水,越来越深。李萍安回忆,司机让乘客往前部走,打开列车前部驾驶室门,疏散乘客到隧道的人行道上。但隧道里的水越来越急,部分乘客又回到了车厢内。

后来,车厢开始断电,空调也不再运作。当水没过李萍安腰部,隧道里的水越过人头时,李萍安给表哥表姐发了条消息:“我可能出不去了,以后我爸我妈拜托你们照顾了。”又告诉了同学社交账号密码,如果不幸遇难,拜托将噩耗转告朋友们。

黑暗里,李萍安掉下眼泪,但又不敢哭出声,她担心影响其他乘客的情绪。水从腰部漫到胸部,一些乘客想砸开车窗,但窗外水位高于车厢内,被人制止。

李萍安不再有时间概念,她同车厢内的其他乘客一样,开始缺氧,大口喘着粗气。一些人流冷汗,站不住。有人打着电话试图寻求救援,车厢里“什么声音都有,非常乱”。

“缺氧的时候,我们只能自救了”,李萍安说,有乘客从地铁座位底下找到灭火器,砸开车窗的较高处,好让空气灌进来。她扯着嗓子向身后的乘客喊:“灭火器,砸车窗,灭火器,砸车窗”,还有人把这条救命信息,继续往后边的车厢传。接受采访时,电话那头的她,声音仍然不可掩盖地虚弱、沙哑。

不知过了多久,车厢内的水位又降到腰部,一个人在车厢里使劲往外推她,另一个人在外头伸手拉,“有车内乘客,也有救援人员,我分不清”。缺氧头疼、泡在水里发冷,不停发抖的李萍安就这样被带出车厢,同时她还扶了一名乘客,扶着栏杆往外头走。

走出站台时,她看了眼手机,已经是晚上9点40分左右,离她被困过去了四个多小时。

重获新生的李萍安又开始自责,车厢内的水位高低变动,地铁司机指挥乘客变换位置,被营救时,李萍安恰好在车厢前头,第一批被救走。她带着哭腔,“我想问一下后面车厢的人怎么样?”她想在现场多待一会儿,多救些人。

(文中李萍安为化名)

延伸阅读:

一个不眠之夜,这是全中国现在最揪心的事情!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毫无疑问,这是全中国现在最关注最揪心的事情。

已经过了子夜0时,小伙伴们还在默默发着最紧急的稿件。因为全中国的心,都在为河南揪着、为郑州揪着。

太多的惊诧场景,太多的泪目细节。

一,雨是如此之大。仅郑州,7月20日下午16-17时,一个小时内,降雨量超过201.9毫米。这是什么概念?历史上,我国陆地国家气象站一小时最大的降雨量!郑州三天,下了过去一年的雨。

二,损失是如此之惨烈。这么大雨量,重灾无可逃脱,城市成了泽国,汽车成了漂浮物,地铁内也大量进水。仅郑州一地,按照官方通报的信息,就有12人遇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肯定还会上升。都是同胞,一夜之间,太惨烈了。

三,救助和自救让人泪目。确实让人泪目,很多的细节,看网络上的视频,一女子险些被大水冲走,众人拼死将她从湍急的水流中救回;还有,人们死死抓住一个即将掉下去的人,但突然间,他们站立的地方也塌陷了……

真心祈祷,他们都没事。

雨还在下,救援在星夜进行中。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子弟兵也紧急出动:

经请示中部战区批准,已调派解放军指战员730人,武警官兵1159人、车辆60余辆,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6760人次、1383车次,民兵690人,冲锋舟35艘,其他各类抢险装备25784套参与抢险救援。

这就是中国,灾难爆发后,不仅人民子弟兵,消防、公安民警,乃至几乎所有基层党政干部、共产党员,都冲在最前面。不然,更大的损失可想而知。

没有睡好,几点思考,完全是个人的角度。

1,老天爷正越来越不可捉摸。这可是北方的河南啊,竟然下了这么大的暴雨。很反常,但环顾全球,却似乎是新的正常。中国北方的暴雨,西欧的洪灾,北美的热浪,或许正是老天爷发出的一个警讯,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就在我们身边发生。

2,极端天气不断造成极端伤害。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基础设施,毕竟都是处于常态运营中,这种极端天气,尤其郑州这种超越历史极值的降雨,必然造成重大灾难,带来重大损害。对于这种超常态的灾难,我们哪怕十防九空,还是要有所准备。

3,人类必须紧急行动起来。没办法,人类千年一遇的气候之变,我们赶上了。如果不管不顾,如果再不作出改变,那也意味着,更极端的天气,更大的气候灾难,发达国家都无法应对,更别提基础设施、救援能力相对落后的众多发展中国家。

4,中美更应该全力合作。从这个角度看,不管中美分歧有多大、斗争有多激烈,但气候变化,应该是两国最没有分歧的合作领域。中美不合作,就是对人类的不负责任。中美不合作,世界就应对不了这场危机。

5,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折腾。在中国努力推进绿色发展的时候,特朗普根本不相信全球变暖,干脆退出了《巴黎协定》,气得欧洲人破口大骂:你完全不管后世子孙死活。折腾一圈后,拜登又回来了,美国的内斗在继续。但我们的地球,已经不起更多的折腾了。

6,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点赞。郑州这种极值,摊上就逃不了。我说的是其他地方。前几天,北京也是暴雨。暴雨来临前,政府一遍遍发出警示,山区公园等纷纷关闭,人们错时上班甚至居家办公……虽然雨水没想象得那么大,但还是让人感慨,这种大胆决策背后,其实就管理能力,是人文关怀,也是责任担当。毕竟,这个世界,人的生命最重要。

7,为那些挺身而出的人点赞。除了我们的子弟兵,我们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群众,那些降价的宾馆店主,那些紧急伸手的志愿者,那些救助和互助的陌生人。前面说了,很多很多细节,真是让人泪目。没有这些人的挺身而出,在这种超千年一遇的灾难面前,我们的损失,肯定会更大。

8,我们还是要敬畏自然。恩格斯就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大自然的伟力前,人类还是太渺小,更要有所敬畏。在气候加速变化的大背景下,怎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人类正面临的一个难题。

河南,加油!


米乐 http://www.tou18.cn/dianping/000807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