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姑娘苏清吾离开城市,跑进山里生活,在一人造“故宫亭”走红之前,她饱受非议和不解,当热爱的事情终于有了回响之后,眼前的阴霾似乎也被驱散了一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Insist
前段时间,一则视频火了。
一个姑娘独自刨木头,拿尺子和笔在木头上比划,虽然只用最简单的刨刀、锯子、锤子,但一个姑娘家,干这些粗活是干净利落,让人心生佩服。
眼看着木头碎块不停落下,
木头上出现凹凸形状的切口,
姑娘忙上忙下,
后来还爬上了木头堆,
她这是在捣鼓啥?
如果对榫卯有过了解的朋友,
可能知道,姑娘这活儿就是
中国最古老的技艺之一
——榫卯。
你能想到?
嘛
她竟然不用一颗钉子,
徒手就造出了一个木亭子!
这还不止,姑娘还用油、
石灰等材料自己调制“地仗”,
然后亲自上色,注入灵魂,
一个人承包了所有~
等到颜色上完之后,不少人被这模样惊到了!
广大网友们也纷纷不淡定了:
“这是把故宫的亭子搬回来了?”
“明明是‘我在家里修故宫系列’,太硬核了”
“厉害了,心灵手巧的女孩!”
“高手在民间!前世莫不是个宫廷御用匠人,今世的热爱便是未完成的使命。”
花一万块,坚持了150天,
浙江女孩自学榫卯,
把故宫亭“搬”到家里的消息
不胫而走,
视频在B站上收获339万点击,
点赞18万。
B站上弹幕区沦陷
起初萌生做榫卯结构的亭子,是单纯因为喜欢,想要和古人一样,有个能和三两好友乘凉、聊天、看星星的地方。
苏清吾,28岁,两年前她搬回了浙江温州老家的山里,一个人生活。
“希望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她是个特别喜欢手作的姑娘,还在上学的时候,就自学缝纫和裁剪,照着书讲的自己做成一件衣服之后,她还会穿着它去上课,那种成就感简直爆棚。
动手能力强,生性爱自由,大学毕业后苏清吾也是按部就班地,成为了社畜一枚。
有半年时间里,她每天做着重复的事,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事,丝毫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生活仿佛一眼就能望到头。
于是辞职。
手里还有一门摄影的技术,姑娘干脆当起了独立摄影师,贴补生活,挣的钱从两千块到七八千不等。
从这些摄影作品中不难看出苏清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我觉得传统的东西,有一种独特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美。”
当独立摄影师自由,但不稳定,没活的时候苏清吾也不恼,就跑回温州文成老家的山里,过跟古人一样的生活。
喝的是山里的水,饭是自己烧柴煮的柴火饭,偶尔她会去山里挖野菜,或是去水边钓鱼,回家烧着吃,家门口的小池塘里种了荷花,院子里也种了十几棵葡萄树,洒了西瓜种籽。
中午过后,他喜欢去山里散步,看看云,吸一吸花花草草混杂着泥土的气息。
这样的生活自在、无负担,挺好。
苏清吾把更多时间
放在自己喜欢的手工上,
一个破木门被改造成沙发,
自己用泥巴烧窑煮饭之类的……
她特别迷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
比如书法、绘画、岩彩、陶瓷等等,
她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
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传统东西的美。
画岩彩
即便从来都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
她也能耐着性子,
一点点从书里汲取营养,
最终的成品从起初的粗粝笨拙,
到后面像模像样。
2018年起,
她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手工作品,
一面扇子,一个纸鸢,
自己烧的陶瓷碗,
自己买布料做衣服。
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围观。
即便关注的人不多,
但内心还是觉得充实的,
一蔬一饭,一日三餐,
都按照自己的步调来。
只是周遭的压力很快涌向了她。
父母觉得,一个28岁的姑娘,不好好做一份稳定的工作,也不考虑结婚,就一个人窝在山里,能学到啥?
后来父母见女儿是真心喜欢,也就随她了。
在山里待久了,流言蜚语不少,大抵也相似,“读书到头来,还是跑山里,也不工作”、“岁数这么大了,也不考虑结婚”之类的”。
“几乎全是靠喜欢撑着的。”苏清吾说。
有人质疑她家里有钱,才能过得这么随心所欲,其实姑娘就出生在普通的家庭,父母也是普通人,要说的话,只是她选择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职业,平时活儿接的好能赚到一两万,但钱都是赚到就花出去了,花在买各种手工材料上。
故宫亭在网上走红,纯属意外吧。
在山里生活了两年之后,苏清吾从小小的纸鸢、木桌子,到沙发都手工做了一些。
每次做完一件小作品,她都会留下一个视频作为纪念,也算是自己坚持所爱的小小见证吧。
而她拍视频基本都在一面红墙前完成,时间长了,觉得有些单调,后来无意间翻到故宫的亭子,觉得配色好看,“看上去,做一个应该不复杂吧,那就做吧,不塌就行。”
苏清吾是那种行动先于计划的姑娘,
因为自己也没专门学过木工,
对榫卯也是看书学的,
亭子的比例也是各种资料看完,
“瞎琢磨的”,图纸都没。
先算出柱子,横梁,
斗拱这种偏大头木料需要多少,
然后就开始亲自动手做。
工具都是最基本的木工工具,基本没有用到带电的,看着姑娘在木头上帅气地画了几笔之后,再经过刨、锯、切、磨各种工序,原本的木材居然变成一个个斗拱,觉得好神奇。
“只要亲自做出来,能扣得准就行,亭子的榫卯结构不复杂。”
手残党如我,真的要跪了,小姐姐这中国乐高玩儿得贼溜~
把横梁柱子和大关节的接口处都凿出来,然后不废一个螺丝钉,这木头就严丝合缝地卡到一起的画面,让人看了无比舒适。
其实看似轻松的背后,苏清吾受了不少苦,凿斗拱孔的时候,锤子总是会锤到手上,凿子锯子误伤到手也是不知多少回了。
大大小小的部分都造得差不多了之后,就开始组装了,四个柱子因为实在太重了,是出动了家人帮忙抬过来的。
安上横梁、斗拱之后,屋顶这块儿,让苏清吾费神了好久。
屋顶有四个角,每个方向都有一根长长的脊木,四个方向要卡到一起却并不容易,毕竟不是经过精确计算出来木头。
卡木头的时候卡缝怎么也对不齐,上上下下了十多天,她才顺利把四个脊木连在一起。
虽然是手工亭子,防水也是专业滴~
做好防水的灰背,
盖好琉璃瓦,放上脊兽,
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在盖瓦的时候,她在桌子上踩空了,
手也摔破了。
总算,一番辛苦之后,
亭子出落得有模样了。
为了给亭子防腐防潮,苏清吾还简单加入了“地仗”这一道传统的工序。
在古代,油饰彩绘前,都要在木构造表面分层刮涂用血料、油满调制的砖灰作为底层,主要是防止彩绘龟裂剥离,也能起到防潮的作用。
她将桐油、樟丹、石灰水、猪血混合煮开成浆,涂抹到柱子上,
亭子的彩绘也是她一个人完成的,
她翻了书,
挑了个自己觉得能画出来的纹样,
把亭子的外观描摹得更精致。
成本一万块左右,花了150天,
自学榫卯建造的复刻版“故宫亭”,
就这么造好了。
这一人造“故宫亭”的日常
分享到网上之后,
一下就火了,
B站上330万播放量,
还火上了热搜!
微博截图
“不愧雕梁画柱,直接产业闭环!”
“真手艺人,绝了。”
“这是神仙吧。”
她的视频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大V转载,彻底火了,其实对苏清吾来说,长期闷头做手工的她,对于自己的曝光,多少有些不习惯。
她不是喜欢出风头的人,但是自己的坚持有了回响,心里还是开心的,后来她又在亭子下面做了桌子、椅子。
苏清吾也有过陷入迷茫的时候,在山间的生活是另类的,她也曾有动过这样的念头:如果自己做的事情一直不温不火,就放弃吧。如今火了以后,她坚持下去的意念更强了。
曾经对她不理解的父母,也因为这次事件,对她的态度有些改观,苏爸爸还会自豪地对外人说:这亭子是我女儿亲手做的!
“其实我做亭子是想让大家知道,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不是那么高远或是小众。”
如今,偶尔会有朋友来拜访,她也会张罗着烧一桌子菜,大家伙儿在亭子下吃吃饭,聊聊天,听听虫鸣鸟叫。
她在亭子边种了很多花,一到夏天,这里的景特别美。
一人造“故宫亭”,听起来是很牛,但第一次尝试做这个,苏清吾知道亭子还是糙了些的,现在她正在构思一个唐风亭子,个头是故宫亭的两倍大,虽然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走在理想的路上,就不会害怕。
本文图片授权自微博@苏清吾,B站@苏清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十分感谢授权!
[1]宁波晚报:43秒视频,300万点击量!宁波这个女孩把故宫里的亭子“搬”回了家!
[2]人民网:大写的佩服!90后女孩家中建了座“故宫亭”
[3]哔哩哔哩:耗时半年,她把故宫亭子“搬”回家
[4]B站@苏清吾微博@苏清吾
本文照片仅作素材使用,不视为与图中人物建立任何商业合作关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