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又对了?人在梦中看见已故的人,是身在多维空间中缘故!

关键词优化 https://www.lizecheng.net/

爱因斯坦的“遗言”

爱因斯坦作为一位科学巨匠,对于人类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在现代理论物理中有两大支柱,一个是量子理论,而另一个就是相对论。

其中量子理论学的代表人物有很多,除了大众都很熟知的普朗克以外,还有薛定谔、海森堡等等著名人物,甚至因为爱因斯坦用光量子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也算是量子学的代表人物。

不过在相对论领域的代表人物就非常少了,仅有它的提出者爱因斯坦一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不仅难解释,还很难改变其中的某些定论。

量子力学的几位奠基人提出了量子力学的一个大概框架,其它的科学家在这个框架上修修补补,因此这些修补的科学家也因为做出了一定成绩被人们熟知。

但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就很难修修补补了,广义相对论在被提出的时候就已经相当完善了,甚至在这一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当时的技术条件不足以支撑当时的物理学大佬做实验来证明其是否正确。

到了今天相对论依旧是一个很难修补的理论,甚至有人能够修改其中的几个论点都足以扬名了。再加上爱因斯坦本身就非常博学,甚至算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所以这使得爱因斯坦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爱因斯坦“遗言”的含义

在爱因斯坦的这种传奇经历面前,很多人对于他都保持着一种莫名的崇拜,这导致爱因斯坦有时候一句无心之言也会被大众疯狂解读。在爱因斯坦的晚年,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我只是先一步离开”。

这句话是爱因斯坦在临死前几天被诊断出腹部主动脉大出血时说的,算是他的遗言。因此大众对于这句话进行了非常多的解读。有人认为,爱因斯坦说这句话是说自己会先一步的进入多维空间。

毕竟爱因斯坦的晚年一直在研究大统一理论,而大一统理论指世界上任何事情或事物都能以宇宙中的四个基本力来解释。

所以他这时候对于空间、时间以及宇宙中的四大基础力之间关系的认知肯定到达了一个巅峰,这时候的他悟出了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东西是非常正常的,就像他年轻时候提出广义相对论的时候常人也无法理解一样。

当然,有更多的人认为爱因斯坦说这句话对于家人的安慰性质居多。爱因斯坦在去世前几天还说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且将这种看法进行了广播。

当时的爱因斯坦称,他非常难以理解苏联和美国之间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之争,所以他一直都将美国和苏联的这种争斗视为东方和西方对于权力的争斗。

而且爱因斯坦还提出,因为地球是一个球形,所以所谓的东方和西方之间的阵营界限会非常的模糊。所以有大众认为,爱因斯坦说自己只是先一步离开指的是自己只是先一步离开这个复杂且混乱的世界,而所有人最终都是会离开的。

不过对于一些喜欢揣摩爱因斯坦话的人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爱因斯坦说这句话是说自己会先一步进入多维空间的说法。因此这些人对于人死后会不会进入多维空间进行了相当多的猜测,其实这种猜测实在是大众对于多维空间的一种误解。

多维空间

所谓的多维空间,指的是具备4个维度或以上的空间,其中所谓的“维”指的是一种度量。

假设空间是一个石头,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工具量这个石头的长度、重量、密度、温度等等性质,这些性质就是这个石头的“维度”。

我们能用多少件工具将这个石头包括重量、温度等所有性质全部量出来,那么这个石头就是几维空间。

假设我们人类是一个点,那么当我们处在一维空间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只能朝着前后两个方向前进。

当我们处在2维空间时,我们不仅能前后移动,我们还能拐弯,能朝着无数个方向前进。当我们处在三维空间时,我们不仅能朝着无数个方向前进,我们还能跳着朝无数个方向前进。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三维空间,因此我们人类不是一张纸上没有厚度的生命,而是能跑能跳,能够朝着地心和宇宙探索的生命。

在三维世界之上就是四维空间了,一维空间是线,二维空间在线的基础上增加了面,三维空间在面的基础上增加了高度,而四维空间则在高度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

虽然我们能够感受到时间在流逝,但是这种流逝对于我们而言是被动的,是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做匀速持续流逝的。假设有四维生物看着我们人类,在他们的眼中,我们人类是一群朝着一个时间方向移动的生命。

这就像我们看二维生物时看到它们只能在一个平面上走却不能跳一样,而二维生物看一维生物会看到这群生物只能朝着前后两个方向走不能拐弯一样。

因此当我们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变慢或者变快了,甚至时间流动的方向能够“转弯”了,那么我们就迈入了四维空间了。

四维空间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明确提出来的,因此是受到了物理界广泛承认的。不过在四维空间之上就连爱因斯坦也不能确定是不是还存在着更高维度的空间。

随着物理学的进展,有科学家认为空间最高有11个维度,不过我们目前就连4维空间是不是存在都无法明确,所以所谓的11维空间就更无法确认了。

当然,至于很多人认为的人死后灵魂会进入多维空间就是纯粹的玄学了,毕竟按照四维空间的解释,当人的灵魂进入四维空间后,他就具备了穿越时间的方法或者是能力。

所以我们现代人便能见到来自秦朝甚至是炎黄二帝时代的灵魂以及来自未来的灵魂。

思想是什么

然而在现实中,别说是来自其它时间的灵魂了,就连人的灵魂我们都从来没有观测到过。在一般人的理解中,人的灵魂就是我们的思想本身,当我们的思想脱离了人体后,我们就算灵魂出窍了。然而思想这种东西它并非是一个存在,而是一个过程。

假设我们现在想吃蛋糕,那么将我们身体上所有动作和想法当成是“1+1=2”这个公式,那么“我们想吃蛋糕”这段思想就是“1+1”这一段,而我们身体对于这段思想做出的反应就是其中的“2”。

至于我们因为太胖想要减肥,所有又想着“不吃蛋糕”,那么就相当于在“1+1”后面再加一个“1+1”,于是我们的身体就得到了区别于“2”这个数字的结论。

在“1+1”这个过程中,这个加号非常重要,因为它代表了我们思想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进程,而非是某种由多个概念组成的某种实质性的存在。

它就像是一段电脑中的程序,当一大段的数据在运行的时候,它才能被称之为程序,但是当程序不运行了,那么这段程序就不是程序了,而是一大段由符号组成的编码。

很多人认为,人的思想是自由的,其它人无法控制我们的思想。但是有部分的脑科学家都认为,所谓的自由意志根本就不存在。

因为人的思想是一个过程,所以当这个过程中加入了其它的参数后,这个过程就会被改变,人的思想就会得到改变。

就以多巴胺这种物质来说,它的作用是帮助大脑细胞间传递快乐、开心等等情绪。因此一个大脑分泌多巴胺量更多的人,能从外界的刺激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情绪,他看待事物也会更加乐观,对于一件事通常会以好的方面开始想。

由此可见,人的思想是用一些化学物质就能改变的东西,所谓的灵魂自然和思想不沾边了。

人的梦境

很多人对此又提出了一些异议,称人可以在梦中见到已经过世的亲人,这是灵魂真的存在的某些证据。其实人做梦是很正常的生理过程,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中,他提出梦境是人体的潜意识思想。

当我们清醒时,想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意思,当我们脑子不清醒时,在不知道自己是谁,身边人是谁的这种好像灌了5斤二锅头的状态下,我们脑子里想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当然,梦境和我们通常认为的潜意识是有着细微区别的。当我们睡着的时候,大部分的脑细胞会暂停他们的作用开始休息,而少部分的脑细胞为了维持大脑最低限度的运转,会保持清醒。

这部分还清醒着的脑细胞不足以让我们产生完整的思想,因此当它们“超频运转”时,它们会让我们产生少量且破碎的思想,它就像“1+1”少了其中的一个“1”一样。这种思想就是我们的梦境。

正因为这种思想不完整,所以我们的梦总是天马行空且支离破碎的。而这种思想,其实就是潜意识的一种表现。

所以当我们梦到了自己已故亲人时,并不是亲人给我们托梦了,而是我们在睡着时,这部分的脑细胞开始思念已故亲人了,因此已故亲人的画面、声音等东西才会出现在我们的脑子里。

当然,直到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了解到梦是什么,但是弗洛伊德的这种解释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大部分的脑科学家是认可这一套的。

由此可见,一部分人认为爱因斯坦觉得人死后会进入多维空间完全就是谬论,人家一个顶级的物理学家不可能想这些玄学的事情。

就算爱因斯坦真的如此认为,那么以人类现有的认知体系来看,爱因斯坦的这种想法完全就是错误的。

“有神论者”爱因斯坦

很多人认为爱因斯坦觉得人死后灵魂会进入多维空间,和爱因斯坦晚年时成为有神论者有关。但是人家理解的神和我们理解的神根本就是两个概念。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这个世界上是有造物主的。这是因为越研究前沿的物理领域,越会发现整个世界的某些物理领域是有规律可寻的,充满了设计感,并不像是在混乱中产生的。

可见这些顶尖的物理学家认为的“神”并非是我们所理解中像上帝、如来或者是玉皇大帝等等这样的人形存在,而是一种无形的,人类难以理解和描述的存在。这种“神”在性质上更像是某种凌驾于一切物理现象之上的某一种规则。

因此与其说牛顿、爱因斯坦等等物理学家在晚年成为了有神论者,不如说他们是在漫长的人生中理解了人类的渺小后,将自己还没有理解的某种物理规则或者是定律给有形化和人格化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