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报精华摘要:三季度券商大举加仓高景气板块

影视投资 https://www.touzitop.com/

  11月3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分别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北交所基本业务制度已齐备的消息。《中国证券报》文章指出,北交所表示,下一步,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部署下,还将陆续发布涉及QFII和RQFII证券交易、发行上市审核标准的适用要求等相关业务规则,持续做好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同时积极开展企业培训、投资者教育、会员接纳等规则实施的准备工作,为北交所顺利开市和平稳运行奠定基础。《上海证券报》刊文称,北交所交易规则整体延续精选层以连续竞价为核心的交易制度,涨跌幅限制等其他主要规定也都保持不变,不改变投资者交易习惯,不增加市场负担,既体现中小企业股票交易的特点,也确保市场交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证券时报》头版文章指出,自9月2日晚北交所官宣设立以来,新三板新增做市案例已达100起,仅10月就新增50起,再创今年单月新高。有分析认为,随着后续北交所开市,做市商生态将有更大变化,抓紧布局相关优质标的是明智之举。

  外资持债叩关四万亿元,加仓人民币资产大势所趋。机构预测,国债“入富”带来的资金流入规模有望超过1300亿美元。市场参与者的反馈表明,一些机构已提前行动,10月境外机构持债规模很可能在9月末3.84万亿元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中国证券报)

  基金发行热度骤降,机构热议“布局黄金期来临”。刚刚过去的10月份,新基金发行份额呈断崖式下跌,环比接近“腰斩”。历史数据显示,基金发行寒冬往往对应市场阶段性底部,恰恰是投资者低位布局的黄金时期。有基金人士认为,目前市场估值处于合理位置,投资者可以分批建仓,抓住结构性机会。但也有观点认为,短期而言,对市场不宜过分乐观。(中国证券报)

  前三季逾五成A股房企实现净利同比增长。Wind数据显示,在A股126家房企中,67家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占比约53%。尽管行业整体毛利率下降,经营难度提升,但不少房企通过项目高周转、抓销售促回款等措施,实现业绩大幅增长。(中国证券报)

  白酒业前三季业绩稳增,酒企现金流强劲受青睐。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已结束,整体来看,白酒行业前三季度业绩增速表现总体平稳,高端品类表现稳健、次高端品类高弹性增长,个别公司低于市场预期。值得注意的是,酒企现金流表现强劲,回款质量提升,反映各酒企在经营上理性克制,夯实渠道,为第四季度及来年充分蓄力,经营质量仍处较高水平。(中国证券报)

  三季度券商大举加仓高景气板块。截至10月31日,两市共有4512家上市公司披露三季报,其中405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出现券商身影,中信建投、海康威视、江苏银行、上机数控、大华股份、中国石化、平煤股份、海螺水泥、浙商证券、西部证券为券商前十大重仓股。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期间,券商加仓高景气板块的迹象较明显,被加仓的部分标的公司三季度净利润均有显著增长。(中国证券报)

  新股收益率宽幅震荡,“打新”是否存在周期性?市场人士表示,近期新股密集破发一方面与询价新规实施有关,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受资金情绪影响。实际上,“打新”本质上也是一种周期性的市场行为:大批投资者进场,将造成“打新”收益被摊薄;而若投资者大批离场,“打新”收益将再次提升。(上海证券报)

  深市公司三季报业绩持续向好,主板发展动能强劲,创业板创新驱动高增长。深市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披露完毕,2517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平均营业收入增长近三成,平均净利润增长超两成。总体来看,深市主板公司营收、净利润保持高速增长,国企改革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群体壮大;创业板融资渠道畅通高效、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绩亮眼。但在同时,也有部分行业亏损面有所扩大,未来业绩承压。(上海证券报)

  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创新高,社保基金显著加仓周期股。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合计持有A股市值5.76万亿元,环比二季度末增长3.52%,持股市值创历史新高。从行业来看,公募基金持股主要集中在化工、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电子、电气设备和计算机等行业,持仓上述行业均达百余只个股,合计占持仓个股比逾50%。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气设备和电子持仓市值居前,均逾4000亿元,合计占比持仓市值54.24%。(证券时报)

  动力煤10个交易日价格腰斩,下游成本塌陷效应显现。短短十个交易日间,国内动力煤期货价格已较高点跌落过半,一众前期强势无两的大宗商品,也纷纷走出阴线。上游价格短期倒V字的陡然波动,无疑对产业链各个环节影响明显。随着煤价回落,下游行业成本塌陷效应已经显现。在前期能源异常高价带来的下游负反馈下,结合煤炭保供政策持续背景,四季度煤市难再有大幅冲高表现。(证券时报)

  上市公司闲钱理财生变,今年花超20亿买私募产品。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有24家上市公司披露认购34只私募产品,合计金额21.4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量化产品今年也获得上市公司的青睐。有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国内上市公司仍需要时间接受理财的净值化转型,购买私募产品未来或会成为趋势。(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中国财富网)

文章来源:中国财富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