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讷生娃后,希望父亲接济8000元,毛主席:也给李敏8000

高清福利视频 https://www.nmdj.cc

1950年11月25日,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周恩来曾这样说道“毛岸英入朝一个月零三天就牺牲了,他吃过苦、留过学、打过仗,又经过农村和工厂的锻炼,在和毛岸英同龄的一代青年中,像他那样受过良好教育和多种锻炼的人是不多的。毛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但对于毛主席来说,此刻身边,只剩下三位子女,主席的亲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前仆后继,毛家先后有六位家庭成员,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李敏和李讷是毛主席的两个女儿,主席对她们非常关爱。但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可能会问毛泽东姓毛,为何他的女儿们却姓李?主席的女儿李敏和李讷又有怎样截然不同的命运呢。

李敏是毛泽东的长女,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唯一活下来的孩子。1936年冬,她出生在陕北的保安县。赶来贺喜的邓颖超看她长得又瘦又小,怜爱地说:“真是个小娇娇呀!”于是,在一旁的毛泽东当时就给孩子起了个小名“娇娇”。

但几个月之后,贺子珍远赴苏联,把娇娇留在了延安。4岁时,娇娇被送到苏联,和贺子珍团聚。李敏在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她在俄罗斯有过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那里不仅有她的妈妈,还有她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

在苏联,有一次,娇娇患了肺炎,医生告诉贺子珍,孩子没救了,准备送往太平间副室。但贺子珍没有放弃,她硬是把娇娇带回了家,自己护理。为了每天能找到一点牛奶给她喝,贺子珍四处奔波,拿自己种的土豆去换。

就这样,她奇迹般地救活了女儿。那时的娇娇,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她曾在后来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回忆:“国际儿童院里面挂着好多国家的伟人像,哥哥指着其中一幅告诉我,这就是我们的爸爸。我不相信,认为他在骗我。”1947年,娇娇跟随母亲回到中国,住在哈尔滨。

那时候,娇娇对中文半懂不懂,是个十足的“洋娃娃”。后来,毛泽东派人接娇娇回北京,她还半信半疑。娇娇用俄文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短信:“毛主席: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毛泽东接到娇娇的信,发现全是一行行歪歪扭扭的俄文。他请人翻译成中文后,哈哈大笑。当即回信写道:“娇娇: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爸爸欢迎你回来。”1949年初夏,娇娇回到了毛泽东身边。

毛泽东十分高兴,逢人就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送娇娇上学时,毛泽东给她取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李敏。李敏一开始还不懂这个名字的含义,她只知道自己应该叫“毛娇娇”,主席则将姓和名的来历分别解释给李敏,1947年3月,蒋介石下令胡宗南调集20万军队对延安发动重点进攻,企图达到消灭中共中央和西北红军的目的。

党中央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决定主动放弃延安,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运动中伺机歼敌,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我当时跟大家说,暂时放弃延安,是意味着将来解放延安、南京、北平、上海,进而解放全中国。离延安有延安,守延安失延安,为了隐匿作战和转移,我和中央的几位领导都用了化名,我就改名“李德胜”,谐音“离得胜”。

这个姓氏是有着革命意味的,主席希望女儿能够继承这样的精神,至于名,则是取自古籍。毛泽东借用《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分别为他的两个女儿取名李敏和李讷,是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195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期间,李敏和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结了婚。孔令华是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也是李敏在中学时的同学,两人彼此了解,情投意合。这桩婚事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

婚后,李敏和丈夫住在中南海。一年后,李敏生了个男孩,取名同样是听取了主席的意见,孔继宁,顾名思义,继承列宁,因为那一年刚好是列宁诞辰90周年,毛泽东同样把希望寄予了下一代的孩子们。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李敏夫妇搬出中南海,他们出入中南海的证件被收回了。

要进中南海得在门口先联系,通报后才能进入,有时候等了半天还进不去。1964年,李敏夫妇搬进了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平民生活。李敏曾写下回忆录《我的爸爸毛泽东》,这本书引起社会不小反响。

因为她受了很多苦,内容特别感人,还因为她一生生活特别低调,父亲教育她,不要鲜花,不要掌声,夹着尾巴做人,过普通人的生活。此书除了抒发无尽的思念,更多的是在继承以父亲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的精神遗产。

李敏在文中说:回忆父亲是一种思念,也是一种幸福,在父亲去世的30年里她天天都会想起父亲。她说:毛主席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在全党同志的心中是伟大的领袖,是世纪伟人,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他不光是一个伟人,还是一位慈父,他很体谅、很了解孩子们的心情。只要她们的愿望是正确的,是可以接受的,他就能够满足她们的愿望。

李敏还说:作为毛泽东、贺子珍的女儿,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为此而骄傲。父亲留下的遗产是可以使她和广大人民共享的思想,而没有半点家私。

媒体记者曾经上门采访,问起李敏情况时,女儿孔东梅一连串地说了很多很多。“妈妈很朴素,我从来没有见她戴过一件首饰”;“妈妈特别温柔,特别谦让别人,非常爱孩子”;“妈妈当年挺难的,她夹在外婆和外公之间,性格又不是很泼辣,既要为外婆豁得出去,又要顾及外公很多……”

在孔东梅看来,母亲李敏的命运十分坎坷。但她又庆幸道“妈妈的婚姻是很成功的,她和父亲自由恋爱,我经常开玩笑说他们是早恋。他们一辈子非常相爱,这同时也是我和哥哥的幸运。”离开中南海后,李敏的日子一直过得很简朴,有时甚至很清苦。

媒体介绍称:李敏夫妇一直都是靠工资吃饭,他们自从搬离毛泽东的住处就自己做饭,和普通家庭一模一样。而当时,李敏和丈夫都在国防科委上班,工资不高,不仅要抚养两个孩子,每个月还要另外寄些零用钱给母亲贺子珍。面对这种艰苦的生活,李敏不但毫无怨言,还显得非常适应。李敏常常教育孩子说,外公曾经为一顿伙食召集过一次家庭会议。

一次,印尼总统苏加诺送了咖啡和牛奶等给孩子们改善伙食。他们煮了吃,这事被毛泽东知道了,就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会上,他严肃地告诉大家,国家财政收入是多少,还有多少人吃不饱,要他们的生活不能超标。

那时,他们早饭都是稀饭、咸菜、馒头片。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影响了李敏对孩子们的态度。她让儿子穿丈夫穿过的衣服,孔东梅也穿过哥哥的衣服。李敏后来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国防科委、解放军总政部工作直至退休。

李讷则是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1940年出生于延安,是毛泽东在47岁时有的,格外疼爱,不忍心送保育院,她成了家中唯一在父亲母亲身边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孩子。她在北大历史系毕业,退休前在北京市委工作。

相比之下,李讷的境遇同样非常坎坷,特殊时期,李讷离开中南海,去往“五七干校”,并在那里结识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五七干校”的生活是枯燥、清贫的,即使是主席的女儿也不会享受到半点特权,70年代初李讷生下孩子,但她与丈夫的感情破裂,几乎是一个人照顾孩子,平日里还要劳动,生活非常艰难。

主席曾经派身边的警卫团长张耀祠去往乡下看望李讷,这才知晓了她的现状,李讷无奈之下,请求张耀祠将现状告知父亲,看看是否能够接济一下,以渡过难关。张耀祠返回北京后,将情况介绍给了主席,主席在平日里勤俭节约,唯一的积蓄便是他建国前后曾获得的一些稿费,他授意张耀祠带去八千给李讷。

就在张耀祠转身要离开办公室时,主席叫住了他,说道“李敏也生娃娃了,你这样,给李敏、毛岸青都送8000元吧。”。1972年大女儿李敏也生下了二胎,这个孩子生于上海,她童年与外婆贺子珍生活在一起。曾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毕业,也曾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在200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时,孔东梅出版了《翻开我家的老影集》、《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

李敏曾将女儿出生后的照片带给父亲毛泽东看,毛泽东为外孙女起名“东梅”。这两个字既包括他自己的名字“东”又有他一生都喜欢的“梅”。巧合的是,孔东梅长得像外公一样,在下巴也有一颗痣。孔东梅曾说道:“妈妈没有遗传外公,我却遗传了”。

毛泽东晚年,李敏等人要见毛泽东一面是很难。从主席患病到逝世,李敏总共见过他三次面。

第一次是陈毅逝世时,毛泽东出席追悼会。他见到李敏,拉着女儿的手说:“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

李敏不便向他诉苦,只是含泪点点头。第二次是李敏接到堂弟、时任中央政治局“联络员”毛远新的电话,说主席病重,让她赶紧去。等李敏赶回来去见爸爸时,江青只许她看一眼就走:“主席抢救过来了,好多了,你走吧。”

李敏不肯走,表示:“这个时候我要守候在爸爸身旁。”江青却说:“你待在这里,主席出了问题,你负得起责任吗?”李敏第三次见到父亲,是在父亲逝世前几天。他拉着李敏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李敏无言以对,只能默默流泪。

而对于李讷来说,主席去世后,她一样度过了一段异常孤独、困难的时刻。他与前夫分手后她一个人带儿子生活。1984年在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夫妇的帮助下,李讷和王景清再婚,过着老百姓平静自由的生活。

他们家中真没有值钱的家具陈设,就是书多,专门有一间书房。李讷的爱人王景清介绍说,有一张在延安爸妈抱着李讷的老照片。这是李讷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李讷回想起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时很幸福,特别是散步,真是享受。

她说:爸爸有时候散步的时候就会教她念诗,稍微大一些,就教她背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天上下小雨了,鱼儿都出来了,就说这是细雨鱼儿出。然后风刮过来了,燕子在飞,就是微风燕子斜。父亲慢慢地教,潜移默化的吧。李讷回忆说:“我常常跟爸爸说‘爸爸散步去’。我就拉着他的手,我的手很小,拉着他的一个手指头。我长大了手也长大了,然后可以握两个手指头,再长大一点就拉着他的三个指头,然后就可以拉着他的整个手,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

父亲大手温暖极了。现在回想多么幸福啊!与父亲散步的时候,父亲的微笑非常慈祥。父亲去世多年了,他慈祥的微笑一直在我眼前浮现。我多么想念他,他是我的好爸爸。”李敏和李讷上世纪五十年代都和父亲毛泽东住在中南海,姐妹关系一直融洽。父亲逝世对姐俩打击太大,身体都不好。主席去世后,李敏、李讷没有继承毛泽东一份遗产,无论在毛泽东在世时还是在毛泽东去世后,两个女儿都没有享受到一点特权。

在随后的改革开放时代,李敏和李讷自然也属于那种落后于时代的人,没有什么时尚的生活方式。她们只是谨小慎微地依靠着那份工资生活着。李讷还说:“我觉得父亲毛泽东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这比什么都可贵。我觉得我学习得还太少,只是皮毛。

我的儿子自己就是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自己单独生活,有时他会心理不平衡,但是他应该走上社会,自己挣饭吃,这个也做不到的话,你就是不合格”。

参考资料:唐小雨华丽《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和李讷》

人民网《毛泽东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