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刘少奇一共有六段婚姻,前前后后为他生了九个儿女。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一家是中南海最为“欢实”的一家,而刘源则是刘少奇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众多子女中唯一一个成为中共高官的人。
图|刘少奇一家人在北戴河
01看看我们未来的将军
1951年初春,刘源在北京中南海出生了。妻子王光美一共养育了四个孩子,刘源排行老二。小儿子的出生,让家里更增添了许多欢乐。
对于孩子们,刘少奇并不溺爱,反而是严格要求。他要求孩子必须要在9岁学会游泳,11岁学会骑自行车,13岁就要学会生活自理。每年的寒暑假,刘源还要和哥哥姐姐们一起来到农村和工厂劳动。
对于自己的经历,刘少奇很少会和家人说。他经常和家人说道:“不要从过去的经历中了解我,要从现在和将来了解我。”
一切的生活都是这样平静而幸福,在他人生的前16年中,他的回忆几乎都是美好的。在中南海,刘少奇一家和朱德、彭德怀、杨尚昆等革命将领同住一个大院。
2007年,刘源在回忆纪念杨尚昆诞生100周年的文章中回忆:
“我可以说是生在军帐,长在兵营。今天一个叔叔刻一把枪,明天另一个叔叔做一柄刀,我成天杀呀冲呀在院子里疯玩。”
因此,刘源从小便向往当兵。
图|刘少奇和家人在中南海
在刘源小时候,一个“芝麻酱”的故事在中南海广为流传。
这是1955年,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后的某天,有人给刘源画了一副肩章,然后再用别针钉在肩膀上,刘源心中非常得意。
正好,杨尚昆看到刘源肩膀上肩章,便拉着他的手来到正在怀仁堂门口说话的朱德、彭德怀、
陈毅这几位元帅和邓小平中间,
杨尚昆笑着对众人说:“看看,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将军。”在真正经历过数百场战争的将军的当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刘源更加神气了。陈毅仔细观察,发现了他肩章上的玄机,笑着说道:“嗯?上面还有字,‘芝麻酱’啊!”
说完,大家都看着刘源笑了。因此,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芝麻酱’便成为了刘源的雅号,在中南海广为流传。
图|刘少奇在听刘源汇报学习训练情况
在三年困难时期,刘源来到大灶食堂,食堂的大师傅还特意拿出五分钱一碟子的芝麻酱免费给他提供午饭来解馋。
在刘源的回忆中,父亲刘少奇平时非常繁忙。只要工作起来,会从早上忙到晚上。到了读书期间,刘源和兄弟姐妹都是住校,只有在星期天才会在一起吃顿饭。孩子们和父亲打招呼,刘少奇有时候理都不理,有时候只是点点头。
生活在大院的高干子弟们,天生就有一种优越感。刘源也一样,他总觉得自己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平时享受的待遇,也是普通孩子们所不能想象的。
每到夏天放暑假之际,刘少奇一家人都要来北戴河度假,小住一个月,最长能住40多天。对此,刘源回忆:
“我们每次来北戴河就和搬家一样,床单、被褥、小板凳、衣服什么的都要自己带。除了我们一家人之外,同行的还有秘书、司机、厨师、警卫员,还有汪秘书、杨秘书、谢秘书、陈哥哥,北京的两个警卫员都会跟着,可以说是举家搬迁,所有这些都是由阿婆统筹,刘哥便和阿婆算账。”
图|毛泽东与刘少奇图|毛泽东与刘少奇
困难时期,大院的供应也没有中断。对此,程丹回忆:假如是自己买菜做饭,也是来到国务院的供应站里购买,国务院有一个专门的服务机构负责相关事宜。此外,中南海的电影院和餐厅也是一应俱全。”
身为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刘源的待遇自然也不会很差。
02刘源和父亲刘少奇最后一次见面
7岁那年,刘源和姐妹便开始住校了。当时,国家正值困难时期,学校定量标准给学生的粮食不够吃,副食供应也不够,他很快就饿了。
学校的老师曾关心的提出让家人将刘源他们接回家中,在家可以吃的好一些,但刘少奇坚决反对。当时,学校的食堂天天吃红薯干,看起来黑乎乎的非常难吃。
一次,刘源将自己在学校没吃完的红薯带回家吃,刘少奇看见以为是他专门带给自己的,便严肃的说道:“国家现在的粮食已经非常紧张的,如今你能吃到这些已经不错了,千万不能浪费,你拿回来是想要和我看看,但你们现在能吃到这些已经不错了。”
图|毛泽东与刘少奇
小时候,刘源穿的非常朴素。在14岁之前,刘源都是穿哥哥姐姐的衣服穿。在自己的印象中,似乎从来没有穿过不带补丁的衣服。
就在刘源13岁那年,刘源实现了自己当兵的梦想,他成功来到中南海警卫部队成为一名列兵。此后连续三年多时间内,他都在部队当中度过。当时,人们可以看到中南海有一个面容稚嫩的哨兵,手中拿着冲锋枪,挺直着身子,一站便是好几个小时,此人便是刘源。
在部队的三年时间,刘源取得了很大进步,不仅从列兵晋升上等兵的,还荣获了“五好战士”和“特等射手”的荣誉称号。
1966年这年,刘源还被选入国旗护卫队,参加即将举行的国庆阅兵仪式。刘源将自己这几年取得的成绩告知父亲刘少奇时,刘少奇由衷地为儿子感到光荣和激动。
然而,就在这一年,刘源和他们一家的生活彻底发生了变化。而和革命浪潮一同失去的,还是从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图|刘源参加母亲追悼会
多年之后,历经磨难的刘源见到昔日的伙伴,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李讷还是和往日一样叫他“小源源”,他一时间百味杂陈。
又过了很多年,已经是郑州市副市长的刘源见到林彪女儿林豆豆,他还是像小时一样喊道:“豆豆姐姐!”
和父亲刘少奇相处多了一些,是在1967年的春天和夏天。
这段时期,谁也不能接触和接近刘少奇,没有人照顾他。由于刘源小时候和大家关系好,性格比较来是,过去还当过兵,他便被特许随便出入,简单照顾他的生活,刘源便成为在刘少奇身边唯一的亲人。
刘源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时间是在1967年9月。当时,刘源已经不能靠近父亲,只能帮他洗洗被子、洗洗袜子、刷个碗。
当时,一个战士将饭菜端到小餐厅。刘少奇吃完饭后,刘源在餐厅的一个池子便准备毛巾去刷碗。刘少奇突然走到他身边问道:“你妈妈现在在哪里呢?”
由于一些人不允许刘源和自己父亲说话,他便显得格外小心,轻声说道:“妈妈就在你后边那个房间,但他们不允许我和你说话。”
图|刘源和李讷等人
接着,刘少奇还想要说些什么,终究还是没有问出来,只是大概站了两分钟便扭头离开了。对于自己没有和父亲多说话,刘源事后没有多说什么。
1967年9月13日的凌晨3点左右,在夜色苍茫中,一辆吉普车开到中南海住所前停下来。突然,几个不速之客闯进房间,将王光美逮捕。
就在这一天,刘源和妹妹刘亭亭、姐姐刘平平三个人,被赶出中南海。也在同一天,从小照顾他们的阿姨和年仅6岁的妹妹也被赶出了中南海。更让刘源没想到的是,这居然是他和父亲刘少奇的诀别。
此后,刘源受尽了生活的困难,当时,除了他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还有一大批老一代革命家的子女受到牵连。而刘源同父异母的哥哥刘允斌因为受不了折磨,最终自杀身亡。
尽管经历了这么多打击,刘源的的意志一直没有被打倒。为了活下来,刘源还和另一位革命家的孩子一起去卖血。
图|刘少奇与王光美
为了鼓励刘源,一位老革命家安慰他:“如果你们是你父亲刘少奇的好种,就要一直好好活下去,为了你爸爸,也为了人民,即便是刀放在脖子上也不能颤抖。”
03刘源四处找寻父亲下落,结果如何
1968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起“知识青年来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很快,北京等城市便掀起了上山下乡的浪潮,一大批老革命家的孩子们报名参加,刘源也在其中。
也是在这一年冬天,年仅17岁的刘源穿上打补丁的蓝裤子、褪色的蓝棉袄,从北京乘坐火车来到雁北阴山深处,山西省阴山白坊村,开启了长达七年之久农村生活。
尽管这是刘源第一次来农村,但他不怕苦不怕累。白天劳作,晚上他便会刻苦学习,一直到深夜。期间,他广泛阅读了马列毛的相关著作,还自学了针灸,帮助当地的农民盖房房子......
和刘少奇相识20多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院、刘少奇研究专家黄峥说道:“刘源身上就是有这么一股倔劲,不管是多累多苦,我从来也没有自暴自弃,也能挺过来。”
图|刘源年轻时照片
1972年,刘源和家人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希望能见到父母。很快,中央专案组传达了毛主席的批示:刘少奇已死,可以见王光美。
在和父亲刘少奇分别后的很多年间,刘源和兄弟姐妹怀着一丝希望寻找父亲下落。没想到,父亲此时已经离开他们三年多了。
8月18日,刘源和兄妹见到了母亲王光美。此时,她的神情已经麻木,甚至腰都直不起来。见到孩子们,她只是说了一句话:“没想到你们还能活下来。”
想到父亲已经离开,母亲悲惨的遭遇和自己多年来的经历,刘源痛哭失声。
刘源深知,父亲刘少奇为人正直,一生为国为民,便和家人一同寻访,到处打听父亲的死因。经过努力地寻找,终于找出了蛛丝马迹。
早在1969年11月13日深夜,河南开封火葬场收到上级通知,说是有一名“烈性传染病病人”要进行火化。这份火化名单上写着:姓名:刘卫黄;职业:无业;死因:病死;在家属签字处写着:儿子刘源。
图|刘少奇在开封病逝
正是靠着刘源的名字,他们经过多方查证,终于确定此人便是刘少奇。
1975年秋天,刘源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正式从白坊村离开,回到了北京。在北京,刘源被安排他来北京起重机厂当了一名铆工。
1977年,在邓小平等人的关心和支持下,国家正式恢复高考制度,刘少奇便决定报考。但当时他政审不合格,他报名便以“超龄”为理由被退回。
无奈之下,刘源便提笔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当时,邓小平刚刚复出不久,他主张大抓教育和科技。
信中,刘源以“小平叔叔,我是刘少奇的儿子刘源”作为开头,表达了他想要参加高考的愿望。与此同时,刘源还说:“如果允许我参加,我还是考不上的话,这就是我自己的问题了,我谁也不怨。”
静静等待十多天后,刘源本以为已经石沉大海,没想到刘少奇亲自作了批复:应准予参加考试。
图|刘少奇与邓小平
就这样,刘源在邓小平的帮助下,如愿以偿参加了高考。1978年初的某天,刘源收到了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的通知书。
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刘少奇终成功平反,而母亲王光美也恢复了自由,刘源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激动。
四年的大学毕业后,已经进入而立之年刘源经历了人生的一大抉择:究竟是留在大城市,还是来到基层呢?
反复思考后,刘源决定回到农村。在农村的七年生活,非但没让他对农村产生厌恶,反而让他深深爱上了扎根在土地上那些农民,如今他已经大学毕业了,便一心想着用自己力量改变他们的生活,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的面貌,切切实实做一些实事。
在农村历练的几年中,他深感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王光美得知儿子的计划后,对他的想法表示支持和理解,还为他下基层做了准备和安排。
刘源即将从北京离开之际,母亲王光美的特意带着他一同的拜访健在的老革命家陈云、彭真等人,前去聆听他们的嘱咐。
图|北京师范大学旧照
就这样,刘源便只身一人来,身穿一身就军装,提着一只破旧的帆布箱、捧着一大叠书来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前去报道一呆便是10年。
04刘少奇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儿子
来到河南后,组织任命刘源党人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尽管也是一位副科级干部,但刘源丝毫没有架子,很快便和当地的群众打成一片。
很快,刘源便带着脱贫致富,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为此,他经常会在简陋的企业车间调查,探索在农村走出一个发展乡村工业的揽入和计划.
1984年,在刘源的努力下,一座名为“北京市起重机厂新乡维修中心”的企业在新乡正式成立。原本处在困境下的新乡汽修配厂很快便实现盈利,当地的群众对这位刚上任县长不由得刮目相看。
就这样,刘源先是从公社17把手做起,一直做到了副县长、县长,还成功当选为郑州市副师长。
图|刘源早年照片
在他36岁那年,刘源还被人大代表推举为很河南省副省长。当选这天,很多人都对他说:“你父亲如果在天有灵,看到我们河南百姓把你选上,肯定会高兴。”
当选河南副省长后,刘源感到压力很大。他清楚知道老百姓讲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而自己根本不能和父亲和老一辈革命家对比,他只能尽力去干。
1991年,邓小平好几次说道军队要和地方干部互相交流。当时,刘源还没有意识到什么。1992年,刘源收到一项特殊任命,中央调他来武警水电部队报到,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
从河南离家之际,他还有两个心愿没有完成。在他的亲自过问下,刘源在父亲刘少奇去世的开封市土北街10号的一所土宅院立了一块大理石纪念碑,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题写了碑名。
与此同时,刘少奇还联络了一些企业家和一同和他在山西山阴白坊村插队的20位朋友捐赠80多万,在村中创建了一所名为雁杰小学的希望学校,刘少奇亲自题写了校名。
图|刘源近照
就这样,刘源的两个愿望终于圆满完成了。
来到武警水电部一段时间,刘源发现这里的各方面条件很落后,还被称为“中国最苦的部队。”而武装警察部水电指挥部政委的职务,在物质条件上和河南副省长根本不能相比。即便如此,刘源依旧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安排。
在了解部队的情况后,刘源带着水电部的战士们在战边疆、建三峡、下海岛,先后参与几十项抢救工程和重点建设,多次受到军委方面的表扬。
当时,水电部队需要自己来市场完成招标和投标等项目,还要自己来市场找项目、找工程。为了三峡建设的一个建设工程,刘源先后在北京和宜昌来回往返50多次。
还有一次,刘源为了见到三峡开发总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竟然在他家门口站着等候了4个小时。
在物质生活上,刘源基本上没有什么过高的追求。他经常是泡在工地里忙碌着,每天蓬头垢面,看起来就像工地上工人。
图|2012年,刘少奇在韶山和毛泽东铜像进献花圈并敬礼
一次,刘源冒着大雨从工地连续几小时开车来到城里联系业务。由于天色太晚,他便找到一间宾馆住下。当他看到证件上标注少将军衔时候,酒店人员的拦着这个满身水泥、身穿迷彩服的人和证件上的身份相差太大,还以为他是不法分子,便偷偷报了警。
当地的公安机关赶紧将相关情况汇报给公安局。公安局和武装总部核对的相关情况,宾馆的服务员才终于确信眼前的人真是一位将军。
2003年,刘源再次从武警系统调到解放军总后勤部担任政委。这时,刘源正好赶上中国军队进行第十次大裁军。在裁减50万的基础上,再减员20万。
刚刚上任的刘源亲自经历了这次裁军,还参与了总后系统四所院校的地方整顿和移交工作看还跟随当时总后的政委张文台、部长廖锡龙等人先后在成都、广州、吉林多地辗转,亲自经历这个过程。
在担任总后顾问期间,刘源还同时担任军科院政委,军衔也从武警序列改成是陆军序列。2009年,刘源还成功晋升为陆军上将。
图|刘源2014年照片
2011年,刘源担任解放军总后勤政委。在此后的四年中,他大力倡导反复工作。2013年,刘源在“两会”召开期间,刘源毫不避讳的批评了一些部队官兵铺张浪费、吃喝成风的现象,被人称为“军中王岐山”。
2015年,刘源正式从领导岗位上卸下。而刘源不仅是刘少奇的好儿子,也是人民的好儿子。